首页
本查询
收藏本站
联系本站
网站地图
关于本站
当前位置:
在线查询网
>
中国历史纪事年鉴查询
>
禹
禹_中国历史纪事年鉴查询
夏
禹
夏朝 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,禹接任了鲧的职位,放弃了鲧“堵”的治水方略,改为以疏导为主的办法治理洪水。这标志着禹的时代开始。因为禹受封于夏,所以他的部落就称为夏。禹建立了伟大的功勋,他不仅治理了危害多年的洪水,而且征讨三苗,南巡东狩,会诸侯,划九州,用铜制作兵器和传国的宝器。禹死后,他的儿子启打破尧和舜的禅让制度,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,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-夏朝。 夏朝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偃师、禹州、登封等一带地区,是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。 夏王朝的政治组织制度还比较简单,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、和氏,管理政事的牧正、车正、庖正,有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“夏台”。羲氏与和氏制订了“夏小正”的历法,把一年分为12个月,就是最原始的夏历。掌管政事的牧正、车正、庖正负责领导人民制造石器、木器等工具并组织生产活动。 在偃师二里头夏王朝遗址中,发掘出不少石镰刀、石斧头、蚌刀、木耒等农具,也有一些小型的青铜制的兵器和工具。陶器则有爵、觚、鼎、豆、罐等器物。 夏代的农业很发达,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、稻、麦、菽、瓜等多种农产品。夏实行“五十而贡”的税收制度,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。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,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。 禹会诸侯于涂山。以铜为兵。铸九鼎。
涂山氏之女始作南音 相传禹外出察看水文山川而遇涂山氏之女。禹忙于去南方巡视,未及与她完婚便离去。涂山氏之女思念甚切,让侍女到涂山之南等候禹的音讯,并作歌唱道:“等候心上人啊,时日漫长哟!”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——南音。
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,又名文命,字高密。相传生于西羌(今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南部一带),后随父迁徙于崇(今河南登封附近),尧时被封为夏伯,故又称夏禹或伯禹。鲧治水失败后,舜继续征求治洪人选。四岳举荐禹,得到舜首肯。禹先邀请契、后稷、皋陶等各有专长的酋长共同领导治水,又请伯益参与治水具体工作,从而调动了各氏族、部落人民,组成治水主力。禹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,把“堕高堙庳”和筑堤堵水改为“疏川排滞”。为查清水泛滥的原因,他亲自带人勘察各地高山大川,一一记录,并树立标记。然后根据地势高低,疏通河道,让积滞的洪水顺势而下,流入大海。还将治水与发展农业相结合,有意识保留某些泽薮和洼地积水,供农牧和生活之用。将稻种发给低湿之地的人民,教他们种植,又让人们在田间开挖纵横交错的沟洫,既可引水灌溉,又能排除积水,使中原地区开出大片良田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。治水过程中,禹不畏艰险,吃苦耐劳,公而忘私,与涂山氏女新婚后的第四天,就远离家门去治水。他手执耒耜,亲自参加劳动。遇到车船不能通行的泥泞地段或险峻山路,就脚踏板橇或穿上钉鞋,继续前进。由于经常下水干活,小腿上的汗毛都巳磨光。他薄衣食、卑宫室,劳身焦思,栉风沐雨,奔波十三年,三次路过家门,都无暇一顾。禹率领人民开九州 九道,治九泽,使天下面貌为之一新。从此,四方土地都可居住,九州名山都有通道,九州漂流再不壅塞,九州泽薮再无决溢之忧。于是舜将玄圭赏赐给禹,以告知于天下:治水巳经成功。由于禹的丰功伟绩,人民尊称他为“大禹”。大禹治水,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,即今陕西、河北、河南和山东境内。经治理的山川主要有:陕西境内的岍山、岐山、荆山、梁山、太华山、沣水、渭水;山西境内的雷首山、太岳山、析城山、恒山、太行山、粉水、漳水;河南境内的王屋山、抵柱山、熊耳山、嵩山、桐柏山、洛水、伊水、济水;山东境内的陪尾山、沮水等。此外,当时的许多湖泽、如河南荥阳之北的荥泽、河南商丘附近的孟诸泽、山东荷泽附近的雷夏泽、山东定陶附近的河泽、山东巨野附近的大野泽,河北巨鹿一带的大陆泽等,也都可能经大禹治理过。 涂山氏化为石 相传大禹治水时。为打通险峻的辕山,变成能钻山的熊。他怕涂山氏见了害怕,便嘱咐她,候我敲鼓之声起再送饭。某日禹在石块间跳跃,不慎跳到鼓上。涂山氏闻声,即往送饭,不意看见巳变成熊的禹,便羞愧而去。到嵩山下她化为石,当时涂山氏巳有身孕,禹追到此,对石而呼:‘“还我子”!石之北面遂坼裂,禹之子坠地。因是石开启而生,故取名为“启”。 禹杀相繇 相传共工的大臣相繇,是九首蛇身,食于九土之怪,所呕吐之秽物积为源泽,气味刺鼻,百兽都不敢居住。大禹治水时,诛杀相繇,其膏血滂流成渊,腥臭无比。凡被其污血浸润之地,五谷不生;喷吐之处,又成若干大泽。禹多次以土填塞,犹如无底深潭,无法填平。禹索性将它挖成大池。天上诸帝纷纷来此,用所挖之土垒筑高台,以镇邪气。 竖亥太章度量大地 相传禹初平水土之后,曾命擅长疾行的天神竖亥、太章度量大地长度。太章从东极走至西极,共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;坚亥从北极走至南极,也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。大在遍布大湖泊和沼泽,深三仞(每仞为七尺或八尺)的就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个之多。禹用“息壤”加以填塞,偶或投入息壤太多,便成为四方名山。 舜与皋陶禹议政 相传皋陶曾在舜前与禹议论施政计谋。皋陶认为,天子只有谨慎地修身养性,实践美德,惇厚地处理家属亲疏关系,其计谋一定高明,臣子一定和谐,人民就一定奋勉。对天子来说,首要之务在于认识人才和安定人民。禹不以为然,说这连舜都难以做到。皋陶又将人的行为归结为九种美德:宽弘而能敬谨,温柔而能自立,敦厚而能办事,有治事之才而能谨慎,和顺而能刚毅,正直而能温和,简易而能明辨是非,坚强而能诚实,勇敢而又合乎正义。有此九德,则人格臻于完美。若能奋勉于其中三种德行,大夫就可以保有其采邑;若能恭行其中的六种德行,诸侯就可以保有其国家;若能普遍施行九种德行,使有才能者居于官位,并顺应天时施政,则百业可成。皋陶认为,对于天所叙定的各种法则,如关于伦理的“五常”,关于爵位的五种礼法,关于讨伐有罪者的五种弄法,都要认真施行。天的聪明,是由人民而来;天扬善罚恶,是根据人民的意见而决定,天意与民意相通。禹称赞皋陶所言足以建立功绩。皋陶谦称自己并无过人之处,不过终日勤勉地襄助天子罢了。舜请禹发表高见。禹下拜说,我只是终日孜孜不倦地工作。当人民陷于洪水之中时,我疏通九州河流,让洪水流入四海。我分给灾民食物,让他们播种谷物,互通贸易,于是民安国泰。皋陶表示要效法于禹。禹希望舜谨慎地在位,安于职责,洞察事物的征兆,作用有德之人。如此,则天子有举动时,天下都会响应,国家也就能安康,上天也会频频赐福,舜称赞他们是最亲近的人,犹如股肱耳目一般,希望他们襄助自己治理天下。舜表示,要用万物之象与五彩之色做成衣裳;用六律、五声、八音考察治乱得失,采纳合乎五常的言论。舜希望皋陶和禹随时匡正自己的过失,不要仅仅当面顺从。对不良善或专进谗言者,要晓之以理,若不肯改过,就加以惩罚。要为天子听取人民的言论。言论纯正的,要加以举荐。禹天下的人民都是天子的臣子,要随时任用,论功行赏。而不能象丹朱那样,傲慢而又怠惰,昼夜享乐淫乱,那样只能自绝其世,禹说自己之所以终日辛劳,就是以丹朱为鉴。因此他希望天子也顾虑及此。舜感谢他们的启迪。此时,乐官夔敲起玉磬,琴瑟钟鼓之声彼伏此起,鸟兽随乐声起舞。《箫韶》之乐演秦了九节,凤凰也飞来鸣和。舜作歌而唱:“奉天命以临民,当顺时而谨慎”,“大臣高兴啊,元首奋发啊,百官和洽啊!”皋陶跪拜说:“要成就你伟大的功业,必须慎重你的法制,检讨自己的言行,要谨慎啊!”并作歌:“元首明哲,大臣贤良,百业安定”,又唱道:“元首若无大略,大臣必懈怠,百业尽荒废啊!”舜拜了一拜说:“对啊,从今以后要谨慎!”。 舜禹禅让 禹为人聪敏勤勉,言而有信,仁而楞亲,以身为法度,加以治水巨功,威望日益增高,此时舜巳进入耄耋之年。舜在部落联盟会议事会上提名由禹继天子之位得到各氏族、部落酋长一致赞同。于是舜告祭于天,以禹为自己的继承人。根据惯例,舜还在世时,禹只能摄行天子之事,不能继位。舜去世后,禹到阳城(今河南登封)回避,表示希望由舜之子商均继位。但是,下诸侯都不去见商均而去朝拜禹。于是禹即天子之位,南面朝天下,定国号为夏。 舜葬于九嶷 相传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后,曾与娥皇女英二妃去南方巡守。到苍梧山下(今湖南宁远南部)时,舜不幸病死,葬于附近的九嶷山。 涂山大会 禹继位后,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,频频巡行盟会。涂山大会就是禹以天子身分对江南地区各氏族、部落的一次重要巡视。禹到达涂山(又名当涂山,今安徽蚌埠附近)后,命令各氏族、部落首领在指定时间内到涂山集会。部落酋长手执玉帛前往朝见禹。为了表示自己受命于天,禹隆重举行祭天祀土之礼,奏大夏之乐,演干戈之舞,颂扬禹的功德,显耀夏的军威,到会的氏族、部落酋长无不表示臣服。禹把尚未有封的酋长封为诸侯或方伯,纳入夏的统治,并向他们宣布每年必须进贡的物品和数量。为了纪念这次盛会,禹把各方诸侯、方伯贡献的铜铸造成九个大鼎,象征夏统治下的九州,作为镇国之宝。涂山大会是禹力图统一天下的一次尝试。 禹诛防风氏 涂山大会后数处,禹巡行到越地苗山(今浙江绍兴境内),传喻各地诸侯、方伯于明年春天来此相会。届其,诸侯、方伯均执玉帛前往朝见。禹告祭天地、山川、祖先之后,举行庆功仪式,对与会者计功封赏。仪式即将结束时,离苗山不远的防风氏方才赶到。禹认为逾期到会就是对他权威的蔑视,为儆效尤,下令诛杀心风氏,暴尸三日。 禹伐三苗 三苗,又称苗、蛮或南蛮。相传是遄顼后裔。尧舜时,三苗巳成为长江中游以南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,并试图北越长江扩展其势力。尧在丹水大败三苗,将部分归顺苗人迁至三危(今甘肃敦煌东南一带),分而治之。大禹治水时,三苗也曾参与其事,但论功行赏时,唯独三苗未受赏,故不服而反叛。舜、禹加紧练兵、准备应战,同时又对三苗施行教化,三年后,三苗归顺。禹继位后,三苗再次起兵进攻中原。为扩大统治区域,打击时服时叛的三苗部落,并掠夺其财富,禹决定南下进行大规模兼战争。出兵前,禹在祖高隆重祭祀上天与祖先,祈求保佑,并向参战者发表誓师词,声称要代表上天惩罚不服教化、胆敢作乱的三苗。之后,禹率领作战主力五千人南下,直捣三苗腹地江汉流域。交战之初,三苗酋长即被射杀,苗军大乱,经过激战,苗人四下溃逃,大多窜入丹水、汉水一带的丛山峻岭之中,少数逃向北方、东方、西南方。大批苗人被俘,成为军事首领私奴。战后,禹的地位进一步加强,其势力范围巳及于江淮流域,北方和东方的许多氏族部落也纷纷归顺。禹的权力巳经远远超越部落联盟首领,初期国家的雏形巳经形成。
约公元前22世纪
公元
年
计算器
公式大全
升旗时间
证件照
SWIFT码
关税税率
对联大全
快递网点
DNS服务器
信用卡进度
旅游景点
格式转换
衣服尺码
亲属关系
银行卡归属
图书大全
电影大全
古籍大全
银行网点
军事百科
武器大全
衣服尺码
手机配对
生男生女
汉语辞海
Escape加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