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查询
收藏本站
联系本站
网站地图
关于本站
当前位置:
在线查询网
>
中国历史纪事年鉴查询
>
汤
汤_中国历史纪事年鉴查询
商
汤
商朝 (约前16世纪~约前11世纪)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,为东夷的一支,以玄鸟为图腾。《史记·殷本记》记载:有娀氏之女名简狄,吞玄鸟之卵而生契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曰: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。”与《史记》的记载一致。夏朝末年,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,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,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,开始向奴隶过渡。 契之孙相土在位时,商的势力进一步发展,把附近的许多部落征服或纳在它的控制之下。约公元前16世纪,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。都于毫。汤建商后,吸取夏朝教训,实行“以宽治民”的政策,注意发展农业生产。同时四方征伐,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,商朝统治逐渐巩固。 据载,从成汤至盘庚,商人“不常厥邑”,曾五次迁都,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在政治、经济各方面都有发展,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,是商朝最强盛时期,武丁在商代诸王中颇负盛名。 但是到商朝末年,江淮之间夷人强盛,征战连绵。尤其到了纣王统治时期,滥施酷刑,荒淫侈糜,残忍自大,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,历经17代30王(不包括汤长太乙)、存在约500年的商朝终于灭亡。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。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。同时,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文化,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,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。 约前1551年成汤灭夏建商 约前1551年,汤的军队攻占了都斟鄩(今伊洛地区),至此夏王朝灭亡,汤建立了商王朝。汤,又名成汤或成唐,甲骨文称他为大乙。商族经过长期的发展,力量逐渐壮大起来,至汤时,迁居于毫(今河南濮阳),进行灭夏的准备。成汤于前1551年左右联合各方国和部落征伐夏桀。出发前,汤发表誓师词,即今天保存在《尚书》里的《汤誓》。夏桀面对汤的进攻,毫无准备,不战而逃,在南巢被囚而死,夏灭。商汤在三千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。宣告商王朝的成立。商汤汲取了夏桀的教训,以身作则,勤政爱民,受到各地诸侯的欢迎。商朝的建立,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, 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。 商盟诸侯于景毫,即天子位,大城于毫。
有娀氏二女始作北音 相传有娀氏长女简狄、少女建疵建九重之台, 居住于其上,每当饮食时,必以音乐相伴。帝喾颇觉奇怪,便派燕子去探察究竟。燕子飞到台上,鸣叫不止。二女见而爱之,争着去抓,最后用玉筐将它罩住。片刻后,轻轻移动玉筐,想看燕子,燕子立即从缝中飞走,但留下二卵。他们欣喜地作歌唱道:“燕子飞啦!”是为古代最早的北国音乐——北音。
玄鸟生商 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,帝喾高辛氏后裔。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行浴,有玄鸟(燕子)飞过堕其卵,简狄取而吞食,因而怀孕生契,契为商人始祖,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。 相土作乘马 相土是契之孙,殷人先公之一。上古之初,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,牧马则是用群放散养之法。相传相土用槽喂、圈养之法饲养马匹,将马驯服,再加训练,于是马能拉车驮物,成为重要运输工具之一。可见,相土时商族巳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,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。相土用武力向东方发展势力,达于黄海之滨和附近海岛。 王亥作服牛 王亥是冥的长子,殷人先公之一,甲骨文称“高祖亥”或“高祖王亥:,古代文献或将亥字写成该、核、垓、胲、振、冰等。冥死后,王亥继位为商侯。相土驯马虽是一大发明,但难于发展,因为马主要产于北方草原地区,中原地区不多,马的饲养较麻烦,繁殖率也较低。于是,王亥将相土驯马之法用于驯牛,让驯服的牛拉车驮货。牛动作较慢,但负重能力强,繁殖率也比马快。因此,王亥很快驯服大批牛群,弥补了马力运输的不足。由于王亥在商族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,殷人祭祀时,用人牲多至十人,牛牲多达三百头,极其隆重。 上甲微杀绵臣 相传王亥与兄弟王恒赶着牛群,驮着货物,向北跨过黄河,到易水流域有易氏(今河北易县、徐水一带)之地贸易,有易氏首领绵臣设宴欢迎。宴饮时,王亥兄弟有失检点,激怒绵臣。绵臣派人杀死王亥,扣下牛羊和全部货物,将王恒等人驱逐出境。王亥之子上甲微决心为父复仇,他向河伯申诉王亥被杀经过,得到河伯同情,答应出师帮助他讨伐有易。上甲微自己也组织起武装队伍,与河伯共同出征。双方在易水之侧激战,有易氏被彻底击败,绵臣在混战中被杀。上甲微与河伯瓜分了有易氏的财产和人口。上甲微继承祖契的事业,振兴商族,死后受到殷人隆重祭祀。 殷人屡迁 从契到盘庚的几个世纪中,商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阔平原上频繁迁徙,居处无常,以成汤建国为界,其迁徙有“前八后五”之说。契至汤的八次迁徙是:1、契自商迁蕃(今河北平山县);2、昭明迁于砥石(今河北石家庄以南、邢台以北一带);3、昭明又迁于商(今河北南部漳河地区);4、相土迁于泰山下;5、相土复归于商丘;6、上田微迁于殷(今河南安阳);7、上甲微复归于商丘;8、汤迁于毫。汤至盘庚的五次迁徙是:1、仲丁自毫迁于嚣(今河南荥阳);2、河亶甲自嚣迁相(今河南内黄);3、祖乙迁庇(今山东定陶);4、南庚迁奄(今山东曲阜);5、盘庚迁殷(今河南安阳)。盘庚迁殷后商人再未迁都。 汤灭葛 汤是契十四代孙,商朝开国君王。汤又名履,古书称他为成汤、武汤、商汤、天乙、天乙汤。甲骨卜辞中称作唐、成、大乙、天乙、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。汤即位之初,商族羽翼未丰,臣服于夏。汤目睹夏桀暴虐无道,民怨沸腾,便图谋灭夏。为逐步削弱夏王朝势力,扫除灭夏障碍,同时壮大自身力量,汤先后十一征于天下,页首先功灭葛。葛在汤都豪地附近(今河南睢县北),为夏桀忠实盟国。葛伯不祭祖先,不祀鬼神,汤以此为借口,派人前往质问。葛伯推说无牛羊做牺牲。汤派人送去牛羊,葛伯将牛羊杀光吃掉,依然不祭不祀。汤再次派人质问。葛伯又推说无祭祀之粮。葛伯不仅不知错改错,反而派人抢走商族老弱妇孺给种地人所送饷饭,甚至杀死一名送饭儿童。汤忍无可忍,率军灭葛,杀死葛伯。灭夏战争序幕由此拉开。 桀囚汤于夏台 汤即位后,表面上臣服于夏,暗中则积极作灭夏准备。他擢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。伊尹是有莘氏陪嫁奴隶,有莘氏与夏同姓,仲虺祖先奚仲为夏朝车正,两人都成为汤的股肱之臣。汤与伊尹、仲虺谋划征伐豕韦,被桀察觉。桀假召汤入朝议事,将他囚禁于夏王朝监狱——夏台(又称钧台,今河南禹县)。伊尹、仲虺闻讯后,在国内搜集珍宝美女贿桀。桀便下令放回商。桀囚禁商汤一事,引起诸侯普遍反感,相传一天之中叛离夏桀,投奔商汤的诸侯多达五百。夏朝统治基础趋于分崩离析。 汤伐韦顾昆吾 韦、顾、昆吾是夏王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。韦即豕韦(今河南滑县东);彭姓,顾为已姓(今河南范县,一说在今山东鄄城东北);昆吾也是已姓(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新郑),相传是祝融后代封于昆吾所建方国,势力较大,国君被称为“夏伯”,与夏关系密切,是桀心腹之国和东部屏障。三国都执意与商为敌,严密监视商汤言行,死心塌地为桀效力。汤决心除去此心腹大患,打击桀之羽翼。他与伊尹、仲虺商定征战计划,诸侯纷纷响应,四方人民犹如大旱之盼云霓,期待汤的仁义之师出征。汤和伊尹率领军队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灭豕韦,然后挥师东向,乘胜灭顾。夏伯闻讯后,仓促应战,同时向夏桀求援。桀命令九夷这师前往讨商。伊尹认为夏商兵力之比,仍较悬殊,灭夏时机尚未成熟,不如先稳住桀,再从长计议。汤采纳伊尹之谋,收兵回国,同时遣使于夏,入贡请罪,臣服供职。桀下令罢九夷之师。次年,夏伯率兵攻商。汤师经过一年休整,士气旺盛。在汤的号令下,一鼓作气击财昆吾,再战而杀夏伯,尽占昆吾土地、人民、财产,取得重大胜利。 伊尹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,原名伊挚,尹为官名,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,金文则称为伊小臣。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,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,以耕地为生,地位虽卑,而心忧天下。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,想劝说他起兵灭夏。为接近莘国君,他自愿沦为奴隶,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。国君发现其才干,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。经长期观察,伊尹终于发现,有莘氏与夏同姓,均为夏禹之后,血缘联系难以割断,况且有莘国小力弱,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。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,决定投奔汤。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,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,随同到商。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,以烹调、五味为引子,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,劝汤承担灭夏大任。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,便免其奴隶身分,命为右相,成为最高执政大臣。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,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,因此,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“旧老臣”之首,受到隆重祭祀,不仅与汤同祭,还单独享祀。 汤委仲虺为左相 仲虺是奚仲后裔,族居于薛(今山东滕县南),因不满夏桀暴政,带领族人投奔商汤,详尽陈述治国之道与灭夏大略,显示出非凡才干,汤深为赏识,任命为左相,委以灭夏重任。 网开三面 商汤在野外见到一农夫于东南西北四面张网,祝告说:“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之鸟都飞入我网中!”汤认为这会将鸟捉光捕尽,便让人把网撤掉三面,只留下一面,并告说:“欲往左飞者,往左;欲往右飞者,往右。不从命者,入我网中。”汤以“网开三面”来隐喻其宽厚待人的方针,诸侯见汤对禽兽都如此仁慈,认为汤的道德至高无上,无以复加。归商诸侯随即增四十。 汤都于毫 汤灭夏后,建都于毫。毫有南毫(今河南商丘东南)、北毫(今河南商丘北)和西毫(今河南偃师)之分。汤所都之毫为南毫。 汤迁九鼎屋夏社 相传涂山之会时,夏禹将九州地方长官所贡之铜,铸成九个大鼎,鼎身各列九州物象,象征夏统治下的天下九州。汤建立商朝后,将夏人镇国之宝九鼎迁至毫都,象征着权力更替,又准备将夏人祭土地神的土坛--夏社也迁往商,大臣觉得不妥,认为亡国之社不如留作夏桀虐失国之见证,并作《夏社》陈述不宜迁社之社。汤采纳众说,下令砍去坛上之树,又盖一屋,将夏社封于其中,就不使用,而在毫都另建商社。 汤祷于桑林 汤即位之初,商王畿之内连续五年大旱,骄阳如火,河井枯竭,田地龟坼,草地枯萎。汤命史官在郊外燃烧积积薪,以牛羊豕作为牺牲,祭祀上帝。汤祈祷时引咎自责,列举六条自己可能犯的错误,哀求上帝赐福降雨,但毫无效果。大旱延续到第七年时,汤又在桑林之地设坛,祭天求雨。史官占卜后说,要用活人作牺牲,上帝才肯降雨。汤认为,祈雨本是为民,岂可再又残害于民?便决定由自己充任牺牲。他剪去头发指甲,沐浴洁身,向上天祷告:“我一人有罪,不能惩罚万民,万民有罪,都在我一人,勿因我一人之过,而伤害春民性命!”祷毕便坐到柴堆上。正当巫祝要点火燃柴,大雨骤然而来,万民一片欢呼,作歌颂扬汤的德行,乐曲取名为“桑林”,又名“大”,后人称其为“汤乐”。 四方献令 商汤即王位后,仿照夏朝制度,定期巡守天下。所到之处,诸侯纷纷前来朝拜、进贡宝物。汤认为,所贡物品大同小异,于王室也未必适用,而且诸侯互相在贡物价值上攀比,势必造成过重负担。汤命伊尹制定四方贡物种类的规定,要求各地只进贡本土所出产品。伊尹根据汤的旨意,制定定了“四方献令”,颁行于天下,规定:东方各国滨临大海,贡物以鱼皮制品、鱼酱、剑为主;南方各国盛产珍禽异兽,贡物以犀牛角、象牙、珠玑、玳瑁、翠羽为主;西方各国山地众多,贡物以龙角、神龟、各色颜料为主;北方各国草原广袤,贡物以骆驼、野马、良马和弓箭为主。四方献令颁布后,四方诸侯备办贡品不仅便宜,负担也大为减轻,王朝府藏应有尽有,受到各地诸侯欢迎。
约公元前16世纪
公元
年
计算器
公式大全
升旗时间
证件照
SWIFT码
关税税率
对联大全
快递网点
DNS服务器
信用卡进度
旅游景点
格式转换
衣服尺码
亲属关系
银行卡归属
图书大全
电影大全
古籍大全
银行网点
军事百科
武器大全
衣服尺码
手机配对
生男生女
汉语辞海
Escape加密